嘉应观是我国历史上唯一记述治黄(河)史的道观,也是河南省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清代结构纯度很高的官式建筑群,文化内涵丰富,是黄河文化的代表之一。坐落在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嘉应观乡。
始建于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历时四载,有“河南小故宫”之美誉。是雍正皇帝为纪念在武陟筑坝堵口、祭祀河神、封赏治河功臣而修建的,集宫、庙、衙三位一体的清代纯官式建筑群,被称之为“万里黄河第一观”。嘉应观作为中国治黄历史上的一个标志性建筑,包含着丰富的历史经验和文化色彩,也产生了许多领先于当时的理论结晶,给现代治黄事业带来了诸多启示,特别是其文化影响力,进一步充实了黄河文化内涵。
说它和黄河有关,是因为从黄河宁,天下平。据记载,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的2540年间(康熙六十年至雍正元年),黄河在武陟以下共决口1549次,其中康熙末年至雍正元年,黄河4次在武陟决口,淹华北,逼京畿,从天津入海,创决口最高记录,流至华北的洪水威胁京师,洪患千里,成了清王朝心腹之患。康熙感叹:“河涨河落,维系皇冠顶戴;民心泰否,关乎大清江山”。
既然成了心腹之患,那皇帝也就着急了,这就和皇帝扯上关系了。雍正刚当上皇帝的第一年,黄河又从武陟决口。堵口成功后,为了纪念在武陟修坝堵口、祭祀河神、封赏治河功臣,命河臣齐苏勒,仿故宫模样,调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安徽五省民工,大兴土木,在当时国库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不惜耗资288万两白银仿北京故宫建敕建了这个规模宏大纯官式风格的宫廷建筑群——全国治黄指挥中心(“集宫、庙、衙署三体合一的黄淮诸河龙王庙---淮河诸河龙王庙”),并御笔赐名“嘉应观”。也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观。多少年以来,关于嘉应观的传说和谜团也很多。
嘉应观严格按照朝廷颁布的《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建造,是中国历史上花钱最多、规格最高、建筑最雄伟的龙王庙。观内设置却与各地龙王庙、观有别,倒是与皇宫类似,特别是中大殿,就是故宫太和殿的缩影,享有“北京小故宫”之美誉。
虽然叫嘉应观,但它不是道观,所以跟和尚尼姑都无关,就算有关系也是偶而路过串门的。这里所供奉的龙王爷并不是会吞云吐雾的神话人物,而是彪炳史册的15位历代的治河功臣,嘉应观的东西龙王殿和中大殿分别供奉着贾让(西汉)、王景(东汉)、谢绪(南宋)、贾鲁(元朝)和明朝的黄守才、白英、潘季训、宋礼、刘天和,清朝的朱之锡、栗毓美、齐苏勒、稽曾筠、林则徐,另外还有一位身份特殊的治河功臣是牛钮,供奉于中大殿,身穿龙袍,头戴皇冠。
治河功臣牛钮为何能享受帝王待遇?
据考证,他既是一位功勋卓著的治河官员,同时又是雍正的皇叔、嘉应观的首任道长。
据《清史稿·皇子世表》记载:“牛钮,世祖第一子,早卒。”这位叫牛钮的皇子生于顺治八年(1651年)农历十一月初一,活了83天。这个皇叔牛钮与治河的左副都御史牛钮及嘉应观第一任道长牛钮是否为同一个人呢?《豫河志》牛钮小传中开篇便说“牛钮谙练河工”,但只记录了其在武陟的治河方略及功绩,却无其出身籍贯等内容,也没有交代其去向终年。在《清史稿》中,其他参与治河的朝廷大员均有传记,唯独没有他的传记。况且,封建社会最讲究与皇家的避讳,犯了忌讳是要杀头灭族的。谁敢在康熙身边叫牛钮,给康熙当兄长?
牛钮上任后,来武陟治河堵口,罢免了治河不力的河南巡抚杨宗仪,诛杀了河道总督赵世贤。武陟的黄河决口堵住了,牛钮又从官场消失了。
雍正即位后,出宫的皇叔已无法恢复身份,也无法在朝廷安置,就建了嘉应观,为其最终归宿,这就是嘉应观为何按照皇家规格建成故宫的模样,而且还在中大殿彩绘65幅龙凤图的原因。
嘉应观,当地人管它叫庙宫,嘉应观实际上也就是龙王庙。里面还供着治水英雄大禹的神像。嘉应观位于县城东南十几公里处的二铺营村东,现在二铺营乡也更名为嘉应观乡了。嘉应观与邙山游览区隔河相望。偏东近京广铁路上的黄河大桥,偏西是雍正皇帝颁布修造的“御坝”,正南是毛泽东主席视察过的人民胜利渠渠首闸。
御碑亭,一进大门迎面就可以看见它,伞形结构,上顶宝珠,黄色琉璃瓦,看着有点像清朝皇帝的皇冠。这亭子里面藏有全国独有的国宝“中华第一铜碑”。亭子的对联上写着的就是康熙帝的:“河涨河落维系皇冠顶戴,民心泰否关乎大清江山”。
在嘉应观西北角的一个院落里,有南北相对两排房舍,全部是苏式建筑风格,室内有木质天花板、木质地板,墙上挂着马恩列斯毛的画像,这里是新中国第一任水利部长傅作义50年代初在嘉应观景区黄河大堤上修建新中国第一个黄河水资源利用的工程“人民胜利渠”时的办公室。1952年10月31日,毛泽东主席亲自视察了人民胜利渠,并在这次视察途中,发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